中国起名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起英文名

起英文名

袁世凯是如何从少年落榜生一步步成为北洋人

专业起名网站2024-01-07起英文名给刀起名字
袁世凯是如何从少年落榜生一步步成为北洋人,给刀起名字,诗文起名,一位活跃于清末明初,影响中国近代史颇为深远的人物,他同时也是中华民国首任的正式大总统,更是研究近代史学者认为最难翻案的两个人之一,袁世凯。大清帝国咸丰九年,也就是公元1

袁世凯是如何从少年落榜生一步步成为北洋人

  一位活跃于清末明初,影响中国近代史颇为深远的人物,他同时也是中华民国首任的正式大总统,更是研究近代史学者认为最难翻案的两个人之一,袁世凯。

  大清帝国咸丰九年,也就是公元18,在河南省项城县,袁世凯出生了。他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家中能人辈出。譬如他的叔公袁甲三曾担任过漕运总督,同时也是李鸿章淮军军队里的重要将领,参与过平定捻军的民乱。相传在袁世凯出生那天,刚好袁三甲带兵在外打赢一场胜仗,就写信回家报平安。袁世凯的老爸听了开心,就将儿子按照族谱字辈取名为凯,取其凯旋得胜的意思。不过袁世凯和他的亲生父亲缘分并不深,小时候被过继给叔父袁宝庆收养。袁家家中满是高官大员,背景很雄厚。长辈们可以说是相当照顾他,除了袁宝庆干爹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宝恒叔父,大家都对这个少年袁世凯寄予厚望。

  袁世凯十几岁的时候,就在家人的安排下前往北京读书,然而袁世凯他写文章不算特别有天分,也没什么兴趣,后来乡试不幸落榜,加上他那个时候已经结婚生子,一度想要放弃学业,但是在宝恒叔父的鼓励之下,袁世凯决定再努力看看。

  公元18年,河南地区发生了大旱灾,宝恒叔父当时担任刑部左侍郎,奉光绪皇帝的命令前往赈灾。袁世凯也跟着叔父一同前往,叔侄俩抵达开封城的时候,正值隆冬大雪,袁世凯亲眼目睹灾情,老百姓三餐不继,官兵与饥民争抢食物的惨状,心中非常震撼。而让袁世凯更加无奈的是,宝恒叔父竟然在开封巡视灾情的过程中染上了瘟疫过世,他来不及完成的赈灾工作,就只好由袁世凯协助收尾。痛失至亲之后,袁世凯返乡继续准备科举,然而18年的乡试中他又一次落榜了,这回他没有在踌躇犹豫,放火烧掉了自己的考试用书,决定投笔从戎,走出自己的另外一片天。

  袁家人和李鸿章的淮军体系颇有渊源,袁世凯就决定去登州投靠山东军务帮办吴长庆,看能不能有从军的机会,吴长庆看到故人之子来访,二话不说就动用关系让袁世凯担任营务处的会办,也会和他讨论怎么训练士兵,比起写文章来说,袁世凯带兵可就顺手多了。他观察到吴长庆带兵比较温和,鲜少用军法处罚下属,袁世凯就建议还是要把一些纪律不佳的人员、以军法从事,来整肃军纪。经过在部队里面的相处,吴长庆感受到袁世凯在军事方面的才华确确实实是远超过读书的,因此也加倍的提拔他。

  公元18年,二十几岁的袁世凯迎来他人生中工艺品起名个重要转折点,朝鲜王朝发生了壬午事变。

  但是这跟袁世凯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当时19世纪末的朝鲜国内在推动一些与国外合作的改革运动,俗称开化自强运动,但有改革就会有对抗,于是就发生了两代领导人之间的父子内斗纠纷,看到朝鲜内乱,有些外国势力就想要帮忙,总的来说就是朝鲜壬午事变发生的时候,大清帝国和日本都有军事力量在朝鲜半岛上运作。而我们前面讲到的吴常庆,当时就担任清朝朝鲜事务大臣,他带着帮办大臣随行,而这个帮办大臣就是袁世凯。

  吴长庆带着袁世凯平定了朝鲜后,袁世凯就受到了朝廷中李鸿章的举荐,担任清朝驻朝鲜总理,负责交涉通商事宜。一般简称朝鲜通商大臣,在当地直接长期驻扎下来,袁世凯作为通商大臣,在朝鲜的权利非常大,他会介入各种内政、外交、军事上面的运作,譬如他会乘坐轿子进出朝鲜国的皇宫,也会限制朝鲜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到其他国家,还会在当地训练军队。以上种种行为看在日本人的眼中,就很不是滋味了,他们为了避免清国的势力在朝鲜半岛独大,因此提出朝鲜是一个独立自主国的说法,也和清军爆发多次的武力冲突,随着双方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在公元14年爆发了大家熟悉的甲午战争。当时大清帝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前前后后共投入了数十万兵力,在丰岛、黄海等地与日军海战,在平壤、辽东与日本陆军陆战,结果海陆皆败,非常惨烈。其中又以重金打造的北洋舰队更是全军覆没,让清军未来的海军战力有很长一段的痛苦期。甲午战争最后是以清朝心不甘情不愿的和谈,划下句号,签订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同时必须承认朝鲜王国的独立地位,就这样,袁世凯必须离开驻地回国了。

  回国后,袁世凯迎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甲午战争的战败给予清朝很大的刺激,他们发现不打不知道,一打吓一跳,原来清朝军队这么不能打,所以满朝文武大臣就联合上书,奏请皇帝务必要改革军队制度,训练新军。那么要由谁来担任这个重则大任呢?没错,就是已经时年三十七岁的袁世凯。当时力挺袁世凯的有包含北洋大臣李鸿章、兵部尚书荣禄在内的满汉大臣,获得李鸿章的赏识不算稀奇,本来袁家人就跟淮军关系密切,但连荣禄等皇亲国戚都看好他,我不得不说,袁世凯在人情世故上应该是有不错的手腕。

  就这样,公元15年,袁世凯领命上任,在距离天津七十里左右的小站这个地方筹组一批新建陆军,展开练兵计划。他主要参考的是德国陆军的制度,聘用德国教官,使用德国配备,还了德国当年的步兵师编制。袁世凯同时也主张要全面淘汰老旧装备,并请求大量资金支持。从史料中可以看到,他要求添购的是曼利夏下步枪、六发左、格鲁森速射炮等武器,都是几千几千的在购买。那个时候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人数大约七千人,但他要求的军饷加上其它支出竟然可以高达200万两。于是很多大臣就眼红了,他们将心比心,合理判断,这个袁世凯肯定有从中捞点油水,不然怎么可能花到这么多钱呢?于是就有史检举他私吞军饷要求调查?资金到底用在什么地方?

  兵部尚书荣禄收到报告就决定亲自前往一探究竟。调查的结果如何呢?按照史书记载,衍生出两派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荣禄确实有发现袁世凯的罪证,但因为袁世凯表态效忠,最后选择包庇,他还说此人必须保全,以策后效。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袁世凯没有私吞军饷,而是把钱清清楚楚发到每一位官兵的手中,但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收买人心,导致未来这些官兵都对袁世凯死心塌地,成为后来北洋军阀的重要骨干。

  有趣的是去参观过小站练兵的人不止荣禄一位,还有英国的海军司令贝斯福,他也留下了心得,说这些队伍确实纪律精良,而且袁世凯发放粮饷极为严谨,值得中国的其他将领借鉴,我们现在无法得知袁世凯当时心里的真实想法,但他确实训练出了一批让人印象深刻的军队,所以荣禄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将他提拔为直隶按察使,后来更是编入了保卫京师的武卫军当中,负责右军。这里做个小补充,其实当时负责军队西化任务的除了袁世凯,还有另外一位蛮厉害的将军,叫做聂世成,率领的是武卫前军,不过很可惜,后来他在对抗八国联军的作战中牺牲了。你说八国联军都打进北京城了,袁世凯身为重要将官,怎么还有办法全身而退呢?所以接下来我们再次看到袁世凯这个人在时代浪潮中求生存的本事。

  袁世凯的第三个转点是八国联军之战。要说八国联军与大清帝国的战争,大家通常会想起电影中神功护体,刀枪不入的义和团,但义和团是怎么兴起的呢?你要说是因为大清帝国的衰弱,或者西方列强在中国扩张势力时引起的经济文化冲突,我认为都是原因之一。义和团在山东一带崛起的时候,袁世凯其实被派去担任山东巡抚,他处理地方拳会和民众冲突的态度都是比较积极的,也成功的让义和团骚乱在山东稍微稳定,但是天津北京那边的局势反而越来越乱,整个蔓延开来,导致后来慈禧太后对外国宣战,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局。

  在这场乱战中,袁世凯怎么有办法可以全身而退?在于他当时以山东巡抚的身份做了一个明确的抉择。他在大清帝国宣战前夕,加入了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大臣共同组成的东南互保阵线。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由东南各省总督为主体组成反对跟外国打仗的联盟。成员们对外主张说朝廷的宣战公告是受到义和团胁迫做出的矫诏,所以抗命有理。更刺激的是传闻他们秘密达成协议,万一对外打仗过程中,皇帝和太后有个三长两短,东南互保联盟将成立共和国家,并且推举李鸿章担任大总统。幸运的是,虽然国家元气大伤,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毕竟逃过一劫。八国联军战后的第二年年,公元11年,无缘当大总统的李鸿章过世了。

  此时的袁世凯,他因为选择加入了东南互保联盟,保全了手中新式陆军兵力,完整的拥有全国最精良的武器配备,一跃成为大清帝国的救星,升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重要官职,还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了天津,要说此时的他是北洋军的一哥毫不为过。

  袁世凯经历了少年投笔从戎、朝鲜外派历练、甲午战后参与军事改革等重要的人生转折后,终于爬上了可以让他权倾朝野的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