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起名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起名趣事

起名趣事

生于19年我的名字叫建国

专业起名网站2024-06-09起名趣事以雪字起名
生于19年我的名字叫建国,以雪字起名,柳起名字,编者按: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名叫建国的人,他们之所以叫这样的名字,有的跟国庆节或十月有关,有的则纯粹是一种起名字的习惯思维,体现了民众与共和国同呼吸共患难的时代情怀。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周年,

生于19年我的名字叫建国

   编者按: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名叫建国的人,他们之所以叫这样的名字,有的跟国庆节或十月有关,有的则纯粹是一种起名字的习惯思维,体现了民众与共和国同呼吸共患难的时代情怀。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周年,本报特推出专版,从我市寻找到4位出生于19年、名叫“建国”的市民,通过挖掘他们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展示“建国”们职业生涯中的难忘时光和社会发展带给他们生活的印迹,记录年来平民百姓的奋斗史。

   王建国,19年8月16日出生,双塔街道县前社区人。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19年9月转到我市中山路小学上六年级,19年7月江山中学毕业。之后,10年插队农村、20年“粮倌”工作、10年打工生活。2009年退休后,带外孙、接孙子,身体健康硬朗,生活其乐融融。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

   “与粮食管理打交道20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这是最让我满意的一件事。”昨日,志字辈起名塔街道县前社区与王建国老人聊起过往时,他的眼里闪着亮光。

   19年8月16日,王建国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父母均是革命进步人士,父亲为泗阳县独立大队队员(医院起名字)。之后,随部队开往我省温州市,接管地方事务,转业温州市人民法院工作,后辗转金华、江山等地。19年9月,14岁的王建国随父母一起来到江山,在我市中山路小学上六年级。6年后,毕业于江山中学。

   为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19年,王建国来到了清湖街道东儒村郭步自然村插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逐渐学起了犁耕耙耖。

   “刚来到村里,村民们点的是煤油灯,十分昏暗,做针线等细小活儿,头快碰到灯芯了。”为此,王建国与村领导商量,要想方设法改变这一现状。跑部门、托熟人、购电线……他已记不清跑了多少次。19年,村民们舂米十分不便,王建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对此,他又与村领导一道,商量筹办粮食加工厂,填补了村里这一空白。

   19年10月,插队10年的王建国被安排在城关粮管所,负责往各粮食、油料加工厂运送稻谷、菜籽等工作。1年余,调往城关粮管所粮食物资品厂任供销科长。往后,踏足大陈乡、四都镇、大溪滩乡、上余镇等地,历练粮食专管员、粮站站长等岗位。

   19年8月,四都镇埠头村黄家埠等地正值大旱,许多村民插不下秧苗,心急如焚。在走村访户中,王建国了解到该村电灌站已建好、通水渠已修复,就是通不了水,原因在于没有电。他二话不说,直接找到了镇电管站负责人,被告知这由水利部门管辖。当得知此前村里已多次“求援”水利部门无果后,王建国拍案而起,一头冲到了镇党委书记办公室反映情况。

   巧的是,县委主要领导正好在四都镇调研抗旱工作。一时间,调研会开成了协调会,着手解决黄家埠电灌站不通电问题。经多方协调与相互驰援,就在当天下午3时,电灌站通上电,汩汩清泉流入干涸的水田,百余水田秧苗得救了,五六百亩水田插上了秧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从事“粮倌”20年的王建国深谙其中的道理。“当时,大溪滩乡、上余镇等地粮站年收粮均在100万斤以上,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骄阳似火,重任压肩,每天能在晚上12点前上床算是早的。”聊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王建国显得异常兴奋,验货—过秤—开票—付款—归库—查验,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程序,大伙儿忙得像陀螺一样,想停也停不下来。

   随着粮食体制改革,岁的王建国被分流下岗,开始自谋职业,但都与“粮”字有关:筹办学校食堂、外出当炊事员、管理旧粮站等。

   “粮食专管要年报、征粮要收购报表、管理要巡查记录……一串串的数字,一叠叠的资料,让他养成了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好习惯,但他运气较好,没有出过一次大的差错。”临近采访结束,王建国老伴王爱雅接过话茬。她说:“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工作稳定,外孙、孙子学业进步,两个老人身体健康,这辈子已经很知足了!”

   姜建国,19年5月18日出生,原是新塘边镇勤俭村人,现为石门镇长山源村理余自然村人,年轻时砻过谷、拉过煤、爆过米花、承包过加工厂,现在和老伴两人在家颐养天年。育有两子,都在宁波上班。

   昨日,龙凤宝宝起名石门镇长山源村时,只见连片的田畈里种满了猕猴桃树,一幢幢农房白墙黛瓦,村庄干净整洁。姜建国正在村中一家小店门前与邻居唠家常。

   “父亲按家谱辈分给我们取名字,到我这辈是‘建’字辈,机缘巧合,父亲给我取了建国这个名字,恰好那年新中国成立。”姜建国介绍,他原是新塘边镇勤俭村人,兄弟姐妹7人,他是长子。

   “我们兄弟姐妹年纪各相差2岁,家庭负担较重,那时物资匮乏,缺衣少穿,好几次我们兄弟姐妹差点被过继给别人。因为母亲不舍,才没有被送走。”谈起过往,姜建国有点激动,他虽是长子,年少时却时常担心自己会被送给他人。一家人常吃不饱饭,他一顿能喝三四碗稀饭,走路时满肚子水在晃荡;妹妹没有裤子穿,就用大人穿破的长筒袜剪掉一截,套在两条腿上当裤子;家中兄弟姐妹虽都上过学,但学历的是最小的妹妹,念完了初中。

   十三四岁,姜建国开始当学徒。每天早起,挑着工具跟着父亲走十几里路去帮人砻谷。打好一副砻,两个人需要一天时间。因为村里没有山场,后来生产队组织青壮劳力去煤矿上拉煤,姜建国也是其中之一。“运输队平时用的工具是木车,那时还组织大家坐火车到江西省萍乡市拉煤,坐火车需要一天时间。农村劳动那时都是算工分的,拉煤也计工分,不算个人收入。”

   19年,经亲戚介绍,他和石门镇长山源村理余自然村的姑娘邵友香成了家。邵友香姐妹两个,姜建国入赘成了上门女婿。“那时条件和现在没法比,我结婚时,家中像样的家具只有床。”虽然条件简陋,但他至今仍记得结婚的日子-凡字辈起名农历十月初四。

   19年,姜建国的大儿子姜忠华出生。19年,小儿子姜东华出生。为了提高家庭收入,姜建国做过不少行当。靠着一台老式爆米花机,他走街串巷爆米花挣钱,爆1斤大米收两角钱。两三年后,他积累了些资金,承包了村里的稻谷加工厂,一个人养活一家6口。加上家里的农田收入,一年收入千余元。

   “那时没什么工厂,很少有人外出工作。”姜建国曾想过开拖拉机,从事运输工作,闯出一番天地,无奈家里人多事杂需要他照应,他只好放弃。

   “村里原来有很多农户养殖生猪,近几年通过生猪养殖整治、美丽庭院建设,环境又变好了。门前的这条河,又变得清澈了。”姜建国家门口正对着一片猕猴桃基地,他乐呵呵地介绍,家里的2亩土地也流转成为猕猴桃种植基地,每年有一定收入。

   姜建国的两个儿子高中毕业后又自考本科,现都在宁波从事外贸工作,并在宁波安家落户,实现了他外出闯荡的梦想,家里也从平房变成了3层楼。“以前愁吃不饱,如今愁吃啥好。小时候,锅里的水都烧开了,还得去借米才有饭吃,现在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结婚时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现在冰箱、电样样齐全。”姜建国感慨,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家里的条件也逐步改善。

   周建国,19年7月11日出生,凤林镇凤溪村人,和妻子结婚后共同抚育两个继女并生育了1个儿子。年轻时承包田地种粮、打零工,和妻子一起辛勤劳动,家庭经济条件得以较好改善。岁时帮儿子一起赶集卖菜,直到现在。如今,一家人齐心协力,生活越过越好。

   走进凤林镇凤溪村的周建国家,只见两栋崭新的楼房呈L型交错相连,两辆皮卡车停在门前的水泥空地上。“这在以前是根本不能想的!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才能过上如今的生活……”周建国还没说完,话头就被老伴周吉花抢了过去:“还提以前的生活呢,我刚嫁给你那会儿,你穷得连碗也只有一个!”

   生于19年7月11日的周建国,父亲是“上门女婿”。在他3岁那年,受不了闲言碎语的父亲离家出走,从此再没回来过,剩下周建国和母亲相依为命。迫于生计,年幼的周建国只能半天放牛、半天上学,因为学习跟不上,只上了一个学期,他就辍学了。童年生活的窘迫,给周建国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母亲的眼泪。家里经常断粮,母亲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向四邻借米,然而往往是空手而归。每当这时,无助的母亲只能暗自垂泪。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建国逐渐成为家中的顶梁柱。通过夜校扫盲班,他认识了不少字,加之年轻力壮,他负责生产队粮食保管、记工分。周建国终于不再为吃饭发愁,还拆了茅草房,在原址建起了3间瓦房。但由于家里穷,他迟迟未能成家,直到媒人给他介绍了小8岁的周吉花。

   带着两个女儿的周吉花,因前夫去世,由父母做主,嫁给了周建国。那一年,周建国岁。第二年,两人的儿子周天基出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给万千农民带来了巨大机遇,周建国一家也从中获益。夫妇俩承包了四五十亩田种水稻。在“双抢”时节,周吉花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到地里拔秧苗,吃过午饭后,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农闲时夫妻俩又忙着种菜、种花生等作物,并四处打零工。“政策这么好,我们不拼命干,哪来现在的好日子?”回想起以前的诸多艰辛,周吉花却倍感自豪。

   一家人齐心协力,全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两个女儿已出嫁,儿子也成了家,孙女和孙子先后出生。经济条件好了,周建国家的3间瓦房也被推倒重建,宽敞明亮的新房让周建国和老伴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生活的满足。

   201奇迹起名打工的儿子周天基决定辞职,他看中了农村的墟日市场,决定贩菜去卖。由于周吉花有卖菜经验,一开始,她每天陪着儿子到江山农贸城,告诉他贩什么菜、贩多少。半个月后,周天基摸到了门道,开始独立进城贩菜。每天凌晨1时许,他开着皮卡到农贸城,贩好菜到家差不多五六时,然后全家人一起去赶集卖菜。碰上两个地方同一天墟日,全家人就兵分两路。

   勤劳肯干的一家人把日子过成了开花的芝麻,节节高。一辆皮卡不够用,又买了一辆。 (自行车起名)

   王建国,19年4月9日出生于上海,19年跟随父母回到老家江山。年轻时在上余镇塘岭一村以务农为生,其间也当过泥水匠。育有3子1女,平时生活自给自足。

   从上余镇塘岭一村村委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驶了10多分钟后,荀起名半山腰上有座两层高的楼房,随行的村干部说,这就是王建国的家。“他性格比较开朗,喜欢外出串门,这个点估计还在其他村民家里。”果不其然,在山顶的岭下自然村,我们见到了王建国。

   19年年初,王建国的父亲王余财为了躲避抓壮丁,带着妻子逃到上海,在一家被服厂当小工。“1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父亲得知消息后,兴奋异常,决定给刚出生1个多月的我,取名‘建国’,希望新中国能让我们老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王建国这样解释自己名字的由来。

   对建设新中国充满希望的,还有许许多多与王余财类似的家庭。19年,王余财回到江山,在一家布厂上班;19年,他积极响应号召,回到老家务农。“虽然日子很艰苦,但我的父母却没有怨言,他们跟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老百姓的小日子才能过得更好。’”说起这些,王建国印象颇深。

   令他难忘的,还有当时的住宿环境。“回到塘岭后,我们与村里其他4户人家合住在祖宅里。20多人挤在一起,每个人居住面积不到10平方米。与我们同住的,还有鸡、鸭、鹅、猪等家禽家畜,每逢夏日高温天气,房子就会散发出浓浓臭味。”王建国说。

   祖宅留下了王建国对青少年时期的回忆,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等人生重大时刻。改革开放后,王建国放下锄具,成了村里的起名三画的字批泥水匠。19年,岁的王建国有了一定的积蓄,看着其他村民陆续盖起新楼房,他决定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时,塘岭村的交通不方便,为了盖新房,王建国只能去村附近的窑厂自己烧红砖,然后用木车运回村里,再雇用其他泥水匠一起动手。经过全家人的努力,终于在宅基地上建起一座占地平方米的平房。

   后来,随着孩子们的长大,王建国对房子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年,党和国家政策好,能让我的孩子们跳出塘岭这个小山村,在杭州这样的大城市站稳脚跟,还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每当他们逢年过节回来看我时,我就想造一座更好的房子招待他们。”19年初,王建国建了一幢占地面积较大的2层小楼。“现在的房子是越盖越漂亮,和过去相比,造房子还不用我亲自动手,真是省力又省心。”王建国的家里有了彩电和冰箱,他所在的塘岭这个小山村,也基本实现了户户通路,家家有车(以果字起名)的目标。

   “当年,父亲对新中国的美好愿景,如今已达成。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王建国说。

   王建国廿年“粮倌”岗位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姜建国砻谷拉煤爆米花,样样在行,儿子争气有出息;周建国包田种粮打零工,辛勤劳作,家庭一年好一年;王建国娶妻生子造新房,精于手艺,晚年生活怡然自得……在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建国们”。

   他们从苦难中走来,秉承中国老百姓特有智慧与勇敢,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朴实中袒露心底的真实,平凡里书写不平凡的传奇……他们与新中国是同龄人,一同走过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无论是缺衣少穿的日子,还是阳光灿烂的时刻,他们与千千万万个“建国”一道,和新中国携手阔步!

   回首近代,我们有太多不堪回道的记忆。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我们饱受西方列强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百姓生活牛马不如……19年10月1日,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今天成立了!”的庄严宣告,声震四海,响彻苍穹,从此站起来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民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全社会迸发出无限高涨的热情。

   作为祖国大海里一朵浪花,这些“建国们”生逢其时,沿着先辈们的脚步,喘着上辈人的气息,艰难前行,步履铿锵:犁耕耙耖,包田种地,填饱肚皮;外出闯荡,打铜修锁,站稳脚跟;脱胎手艺,看准时机,掘金市场……他们置之地而后生,将自己的人生融入新中国发展历程,与祖国同频共振,共谋发展,不断成长。

   年披荆斩棘,年风雨兼程。多少年来,血液里流淌里不安分因子的“建国们”,致力于事业发展、家庭建设、创业创新,在未来的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都将沿着他们自己既定的目标走向远方,一路欢笑语,一路收获幸福! (国画起名)